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福建:南屏縣光澤新甸古街

 斑駁的古民居建築,整齊的鵝卵石路面,店鋪、書院、碼頭、油坊、廟宇遺址,還有古井、石臼、水車……走進光澤縣的新甸古街,處處感到古意濃濃,仿佛走進一段久遠的時光歲月,走入一部滄桑的人文歷史。

  這裏曾有“北路第一街”的美譽,這裏曾是南來北往水陸商埠集散地。明清時期的新甸街,曾讓許多人追思嚮往。



  新甸街位於縣城北面百里的司前鄉新甸村境內,這裏四面環山,中間是一塊面積開闊的平地。清澈的北溪源頭在這裏形成大溪,穿行而過一路直下光澤而流入閩江。陸路從這裏南下光澤進福建,往北過司前到江西省鉛山縣和貴溪縣等地,是閩贛兩地水陸來往的重要交通路口。過去光澤北路沒有公路,陸路山地行走推車挑擔辛苦萬分,所以水路航運比較發達。司前和江西等地每年大批的竹木、大米、茶、菇、筍等由陸路到這裏上船運往福建沿海一帶,而沿海的海貨、布匹、日用品也從水路溯流而上到這裏,再通過陸路運到司前和江西各地。因此,這裏成為北路一帶貨物重要的商埠集散地。

  據老人介紹,很早以前新甸這裏是一塊荒原草野之地,不知是姓張還是姓官的人逃荒走到這裏看到有山有水,平地廣闊,就停下來建屋安家,拓荒開田,故起名叫新甸,又叫新建。到了明朝初年,南來北往商人從這裏過,居住在此做生意,人開始多起來,都是沿街開店,很快成了商貿一條街,所以又叫新店。當時街上各種店鋪林立,貨物琳琅滿目,沿河碼頭船來船往,陸路商人不斷,後來形成了2裏多的長街,並分出前後街,街上住有不少商家大戶和讀書的官宦人家。民居、商鋪、書院、祠堂、廟宇都有,有的建築規模宏大。特別是村尾的李家墩大院號稱“厝王”,占地約20畝,有“千根柱子落地,36口天井”之說。當時房子前面的街簷從頭向尾延伸,下大雨時你不用打傘,從街頭走到街尾不濕衣服。新甸街明清年間成了閩贛邊境一條名街,號稱“北路第一街”,提起來人人都懂。解放後是新甸區公所所在地。當時還有供銷社、百貨、糧站、衛生所、學校、郵所等,保留很長時間。後來區公所遷到司前,北路公路開通,水路陸路中轉少了,這裏的商貿慢慢消寂下來,昔日的繁華已不再有了。

  然而,新甸古街上保留的許多民居古建築依舊會見證昔日曾有過的輝煌。



  當你來到新甸古街,依然會感受這裏當年的繁華。古街的輪廓依然完整,主街從北向南由古老的房子分出前街後街,前街有長約800多米、寬約4米還比較完好,後街有長約300多米、寬約2米還比較完好,由10多條小巷交錯連接貫通,都是鵝卵石排列整齊的路面向前延伸,損壞的地方很少。主街兩邊都是古建築民居,過去很多是店面、貨棧,現在都是民居,而且都是明清時代的建築,約莫還保留五六十座。一座座規模很大,遠遠看去,屋頂層疊,高高低低,飛簷鬥角,錯落有致。門樓高大氣派,門牆開闊,院落寬大,方磚甕瓦,條石結構,大多是二進三進五進的房子,顯示這些主人當年的富裕和豪華。有的雖然已經破損,但基架還在。街中段的進士公府,地處後街,三道院門而進,各有門樓,正門中間有牌樓。街上老人介紹說:“過去上面懸掛著‘名登天府’的橫匾。”裏面阡陌交錯,院中套院,鵝卵石地面在主院中央砌成花狀。院中有主房、花園、繡樓、池塘遺址,佈局顯得十分精緻典雅。延伸過去30多米還有一座進士公自家的宗祠,與其他旁枝宗祠分開。大門為牌樓式建築,呈八字開門,正中門樓上方石匾上有刻“恭膺封號”字樣,裏面有前廳中廳後廳,由天井分開,兩邊廂房現在居住人家。前街中間還有一座上官宗祠,為清乾隆壬申年(1812)建,門樓為牌坊式,三疊式飛簷,上面石雕、木雕人物動物花卉,精工細琢,建築精巧。大門口石獅蹲立,影壁呈八字開門,高大氣派,立於街中央,彰顯富豪官宦人家的氣派。



  數百年來,古街有豐厚的文化積澱,讓人感慨。周圍的月山、筆架山、新甸水與古街相得益彰,得益於仁山智水,這裏鐘靈毓秀,人傑地靈。離街2裏的月山下是有名的月山書院,明洪武十八年(1385)進士黃伯?的外家就是新甸街張家人,他小時在這月山書院讀書,後來科舉及第出仕,官任陝西監察禦史。清朝乾隆年間,新甸街的張翼翱、張其藻父子雙雙中舉,張翼翱後參加會試被授“明通進士”,出任永春縣學教諭,後任湖南祁縣知縣。其在任革除舊習,懲強鎮惡,撫恤百姓,官聲很好。後因母病辭官回鄉盡孝,就再沒出去為官,最後在新甸街去世。家中有官府和友人送的牌匾10多塊,大多在“文革”中被毀。至今張家後人還留有清祁陽知府申大年贈送的“學有本源”牌匾,以及“選魁”、“克敦孝發”等三塊牌匾。月山書院後移至新甸街尾的觀音堂內,到民國作為小學,請清朝拔貢等任教,教學品質享譽全縣。街上姓官的人家也出了不少讀書為官的人,更多是做生意發財的人。相傳一年,張官二姓鬥氣,張家人曬出滿街的詩書,而官家人曬出滿街花邊,轟動全縣。每年過大年,都是張官二家包三天大戲供全街人看。街上各姓每年都出一班燈,夜夜到各家演出。整條街燈火閃亮,吸引四裏八鄉人來觀賞。

  歷史的風塵已慢慢散盡,歲月給新甸古街留下滿目的滄桑。當年留下的古建築和古遺址見證昔日歷史的同時也在呼喚人們的保護。古街的建築很多是歷史文物,是明清時代的建築精華,很多歷史文化值得人們去探索和思考。縣文化部門和文史工作者為此多次到這裏考證其應有的人文價值,並準備申報文物保護專案,進行有效維修並保護利用。村裏也積極喚起村民保護意識,不得隨便拆建。相信不遠的將來,這條昔日的古街將重放異彩,重振“北路第一街”風采。
返回列表